在中南海发言
与新华网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刘加文合影
“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被作为重点内容出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条重要内容的“版权著作人”是永利官网鲁向平研究员。
已58岁的鲁向平,一贯醉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因为今年两会期间“我为政府献一策”的突出表现,在人生中留下了中南海之行的宝贵回忆。
走进中南海的网络献策人
初春的北京,玉兰花开,春光荡漾。
3月26日,北京中南海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江苏、河南、河北等多个省份的6名网友应邀走进中南海,畅谈他们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的建议。
今年中国政府网等7家网站联合推出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活动,共收到网民建言7.9万余条,报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1426条,被报告直接吸纳46条,其余1000多条也得到体现。
鲁向平作为新华网建言献策优秀网民代表,同其他5名网友一起,在中南海第四会议室分享建言献策的经验和心得。他说,“我志愿走进了新华网‘发展论坛’,我真心‘有话想说’。作为一名普通的网友留言也好,作为‘建言献策’的奉献也罢,我想利用本次活动机遇,做出一次新的努力,这也是我对我所挚爱的祖国和挥洒过心血和汗水的‘热土’的回馈和交代。”他的发言,3月30日被刊登在了中央政府网站上。
在他的20篇建言献策中,有11篇受到了新华网和人民网的推荐,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累计访问量达到2025.88万人次以上。得悉自己有关西部生态建设的建议被写进了政府报告里,鲁向平以感恩的心态看待这件事:“一丁点智慧能为国所用,这大半辈子没白活。我非常感谢政府举办这样的活动,感谢新华网和人民网搭建了这样一个好平台。”
“我58岁啦,快退休了。但我离岗不会离心,退休不会退志。我会继续关注‘三农’,重点关注西部生态建设,依托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和高素质的整体团队,志愿继续当好网络献策文化的排头兵。”鲁向平表示,网络献策文化让民间高手有了用武之地,让民声民意民智顺畅传进了中南海,这是我们国家政治的巨大进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科学决策,利国利民。
今年的“我为政府献一策”活动真正搭建了网民和政府沟通的桥梁,让每个百姓都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鲁向平建议将网络建言形式发展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持续性的民间智库大平台,激发网友正能量,打造献策文化。
在网上建言献策的日子里
今年1月22日,中国政府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新浪网、腾讯网6家网站发起了“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活动,让民意民智直通中南海,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里。
鲁向平从网上得悉此次活动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他要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研究经验浓缩成精华,把对“三农”的关注和热爱凝聚成智慧奉献给国家。
不干则已,干则精心而为。从1月22日开始到3月15日两会结束,他在办公室、家两点一线聚精会神搞建言,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在人民网“强国E论坛”、新华网“发展论坛”建言献策20篇,共计2.1万余字。仅以西部农业为主题,他就写了7篇建言,短的有700字,长的有3000多字。内容涉及西部农业开发对策、产业基地、生态安全工程、畜牧业产业链发展等多个方面。就中国农业整体,他还提出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以及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等建言。
别人献一策,他献20策。20策的背后是亲情的牺牲和心血的奉献,是昼夜的思考和勤勉的结晶。建言期间,适逢春节,鲁向平没有走亲访友,也不接待来访,把老伴打发到西安妹妹家,让儿子带孙子到姥姥家,让弟弟陪母亲去海南,他则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和写作。
为了节省时间,从大年初一到初四,鲁向平每天只吃两顿饭,连着吃了4天老伴提前包好的饺子。也许是着急上火,也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一颗先前就稍有点松动的牙,让鲁向平极为难受。因为怕上医院耽误时间,他自己在家里竟然忍痛将其拔除。
关于搞好“空壳村”的建议1月26日发表后,鲁向平很兴奋,昼夜奋战,1月27日一天在新华网连发3篇,即我国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选择、保障特殊穷困群体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黄土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与策略。他提出的天然林保护建议,在两会上,“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被作为重点内容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截止4月6日,鲁向平的热点建议仅在新华网的累计访问量就达到2025.88万人次。其中黄土高原开发治理的战略与策略686.8万人次,我国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选择269.71万人次,支持西藏农牧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258.33万人次,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258.33万人次,对搞好“空壳村”的建议147.20万人次,保障特殊穷困群体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58.29万人次,我国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要务和加快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147.20万人次。
建言献策来自研究成果积淀
鲁向平,土生土长的陕北汉,更是一个扎根黄土、两腿泥土,只为黄土高原山青、水秀、人富裕的痴心汉。
1957年,鲁向平出生于陕西省延川县,1978年从西北永利集团林果专业毕业后,投身农林业方面的综合开发和治理工作,陕北米脂县泉家沟、远志山为代表的数十个试验示范区(点)留下了他的身影,洒下了他的心血。
早年间,他曾以第一参加人的身份,提出陕北丘陵沟壑区的粮食供需平衡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农业结构研究以及渭北旱原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经济开发研究方向。1982年,鲁向平作为朱象三研究员的助手,对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研究项目“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进行技术支持;1986年,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研究项目“黄土高原土地和生物资源的改良利用”,鲁向平作为主要执行人并获得国内外高度评价和认可。随后,参与组织完成了联合国UNDP/FAO和瑞典政府援助的西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4期,主持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子项目3期。他主持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米脂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研究专题,在“八五”期间取得了21项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其中6项获省部级奖,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3亿元以上。
30余年来,鲁向平坚持致力于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农业开发的科技攻关、科技推广和科技扶贫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科技攻关、技术推广、科技扶贫项目60多项,共取得科研成果奖励43项,在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的超前性,生物资源的多样化,低值土地的高效利用,黄土高原开发治理的整体配套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成功经验和特色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9年,他被聘为陕西省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3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当选“陕西省青年十杰”,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陕西省科技新星”,并被授予“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服务奖”;1996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199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成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鲁向平擅长研究系统性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现致力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知识产权创新和发展战略研究,曾长期兼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等社会职务。
现如今,他已经先后出版包括《黄土高原农业开发模式研究》、《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农业技术体系研究》、《黄土丘陵区种植业研究》、《黄土丘陵区保土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等代表性著作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用他的经验和智慧为政府决策、企业增效、农民富裕提供技术咨询报告数百万字。
不是代表,胜似代表。鲁向平借力政府网络平台,用大爱之心建言献策,凝聚自己所学所研究的结晶,助力国富民强。他表示,今后会继续关心国家大事,谋在点子上,参在关键处,议在情理中,为人民更富裕添砖加瓦,为祖国更昌盛增光添彩!
编辑:
终审:
版权所有 永利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