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2010届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公告(24)

来源:永利集团         发布日期:2010-05-27     浏览次数:

     

答辩论文题目:影响多年生香豌豆扦插成活因素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 朱 晓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王惠生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张保军教授

委员:张晓科教授 张保军教授 冯佰利教授 薛泉宏教授马守才副教授

秘书:韩娟 副研究员

答辩时间:2010年5月28日19时30分

答辩地点:永利集团二楼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当前适应我国黄土高原的牧草品种较少,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种质资源更少之甚少,再加上种质资源的严重退化,可利用的种质资源不能满足现在生态建设和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多年生美国香豌豆是一种豆科山黎豆属多年生牧草。我国所拥用的山黎豆属植物据内蒙古永利集团收集考证仅有的野生品种只有30种。

试验及推广实践中发现多年生美国香豌豆由于自身的特性,还存在着出苗期长、播种后一年内尚不能完成其生育期、种子成熟期不一致、种子硬实以及种子产量低等缺点。仅通过常规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尚不能满足社会对其栽培、种植的迫切需要扦插是植物无性繁殖的一种快速扩繁的方法,但关于多年生美国香豌豆扦插的方法及其效果的试验及实践还尚未见报道。因此对多年生美国香豌豆进行系统性扦插试验以便为此牧草的扦插快速扩繁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此论文主要针对扦插在美国多年生香豌豆繁殖中、生根机理和影响因素作以初步综述和阐明。

 

答辩论文题目:沼气工程厌氧反应器一种多功能装置的开发及其效果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 刘艳敏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王惠生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张保军教授

委员:张晓科教授 张保军教授 冯佰利教授 薛泉宏教授马守才副教授

秘书:韩娟 副研究员

答辩时间:2010年5月28日19时30分

答辩地点:永利集团二楼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沼气工程的构建,是为了解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污,科学合理的利用粪污资源,解决周边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等问题的有效方法。沼气厌氧发酵装置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静态发酵的沼气池运行一段时间后,发酵料液因原料比重问题,自然沉降出现分层,严重影响沼气池的正常产气,降低了畜禽粪污处理的效率与效益。我们在总结现有厌氧发酵池缺少有效的搅拌、布料、接种等装置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并安装了沼气工程厌氧反应器一种多功能装置。

多功能装置本体为‘人’字形砖混毛墙结构,砖混毛墙上部两边墙体上设置有接种管,接种管管体伸出墙体内外,装置本体内部下方为沼气微生物富集增殖床,装置本体外部前端设有与防静电罗茨鼓风机连接的气体强制搅拌主管道,气体强制搅拌主管道与设置于装置本体上的气动搅拌喷头连通。

为了验证多功能装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本文进行了该装置的气动搅拌方法试验。测定沼气池的日产气量,以无气动搅拌沼气池的日产气量为对照,选出该装置气动搅拌方法的最优组合。采用两因素四水平试验,两因素为搅拌间隔时间与搅拌持续时间,四水平为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6分钟、9分钟、12分钟、15分钟,共16次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1.搅拌间隔时间为24小时,搅拌持续时间为15分钟的组合,日产气量最高,相对于无气动搅拌沼气池的日产气量,增加了40.70%;搅拌间隔时间为24小时,搅拌持续时间为12分钟的组合,日产气量次之,相对于无气动搅拌沼气池的日产气量,增加了40.65%;搅拌间隔时间为48小时,搅拌持续时间为6分钟的组合,日产气量最低,相对于无气动搅拌沼气池的日产气量,增加了11.79%;遵循低成本、高效益原则得出,搅拌间隔时间为24小时,搅拌持续时间为12分钟的组合最优。

2.在搅拌间隔时间相同,搅拌持续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日产气量随着搅拌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搅拌持续时间相同,搅拌间隔时间为12小时和24小时的情况下,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日产气量增加;在搅拌持续时间相同,搅拌间隔时间为24小时、36小时和48小时的情况下,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日产气量降低。

 

 

 

答辩论文题目:荞麦分类及生长模型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尤海磊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希远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张保军 教授

委员:张晓科教授、张保军教授、冯佰利教授、薛泉宏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秘书:韩娟 副研究员

答辩时间: 2010年5月28日19:30

答辩地点:永利集团二楼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作为一种兼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作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对旱区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依据荞麦的综合性状,利用SAS统计软件对来自全国各主要荞麦种植地的20个荞麦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详细阐述、分析了SAS系统的聚类过程和对荞麦的聚类结果。探讨了聚类分析在荞麦分类中的特点、局限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分类的基础上,选用Logistic、Gompertz、Richards、Mitscherlich和Korf 等5种理论生长方程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2个荞麦品种(类型):榆荞2号和九江苦荞的株高和地上部干重性状建立了生长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总结。研究结果对于荞麦品种分类、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了解荞麦营养生长发育特性、生长过程的调节控制和栽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答辩论文题目:陕西省农民增收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 卿明华

研究生类别: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

指 导 教 师:海江波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张保军教授

委  员:冯佰利教授 张晓科教授 夏显力副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秘  书:韩 娟 讲师

答辩时间:2010年5月28日20时30分

答辩地点:永利集团二楼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农民增收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论文围绕陕西农民增收问题,在全面调查陕西农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对陕西农民收入的基本特征,农民增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制约因素做了分析,提出了有效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结构逐步改善、家庭经营性收入始终是主导来源、工资性收入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贡献率增高、农民收入地区差异较大等陕西农民收入的基本特征;农民收入总量水平低、增长速率徘徊不前,农民收入结构层次偏低,农业增值空间小,省内地区收入差距也较大是陕西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境。认为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产业升级缓慢,劳动力转移水平低是制约着农民增收的根本因素、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成为制约陕西农民增收的前导因素。要实现陕西农民收入的有效增长,必须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改善生产条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农民非农就业,才能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全面增长,并为建设西部强省和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  永利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