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论文题目:渭北旱塬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
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白丽婷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专 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指 导 教 师:韩清芳 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改河 教授 (生态学)
委员:李 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同延安 教授 (土壤学)
张富仓 教授 (农业水土工程与旱区节水农业)
张保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答辩秘书:闵安成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10年5月30日
答辩地点:科研楼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白色污染”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合理应用覆盖栽培技术,本研究在渭北旱塬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生育期、休闲期和全年覆盖3个时间覆盖生物降解膜、液态地膜和普通塑料地膜3种不同类型地膜,对冬小麦不同覆膜处理0-200cm土壤含水量空间-时间分布、土壤养分、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连续2年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3种覆膜均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应,能够调节土壤水分的空间―时间分布。冬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空间变化趋势一致:0-40cm表层受降雨影响较大,100-160cm土壤水分含量走低,在160cm处出现水分低谷,而在60-80cm处出现峰值,成熟期受降雨影响,峰值出现在土壤表层。
2. 不同类型地膜休闲期覆盖处理播种前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XS和XD处理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XY和ck,从播种期到越冬期, XS和XD处理耗水量明显高于XY和ck。休闲期覆盖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能有效改善冬小麦播种前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冬小麦出苗及苗期水分吸收,有利于形成壮苗,全年覆盖不同类型地膜各处理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与休闲期覆盖下基本一致。生育期覆盖生物降解膜、普通地膜和液态地膜处理连续2年0-200cm平均土壤含水量在灌浆期分别较ck增加5.7%、6.5%、5.2%和7%、4.1%、9.3%;08-09年,休闲期覆盖生物降解膜、普通地膜和液体地膜处理土壤含水量在灌浆期分别较ck增加6.6%、13%和1.1%;全年覆盖生物降解膜、普通地膜和液态地膜处理土壤含水量在灌浆期分别较ck增加6.1%、6.9%和6.6%,各覆膜处理增加灌浆期土壤水分对于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至关重要。
3.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可影响耕层部分土壤养分。不同时期覆盖3种类型地膜处理均以覆盖生物降解膜冬小麦对有机质的吸收利用率最高,有机质含量较ck减少幅度5.7%~15.9%(p<0.05);0-20cm土层3种不同类型地膜生育期覆盖较休闲期和全年覆盖有机质吸收量高,20-40cm和40-60cm土层不同时期覆盖处理间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明显。2008年收获后0-60cm各土层土壤全N、全P和全K含量均为SM处理最低,全N较ck减少8.5%~9.5%,全P较ck减少3.2%~12.8%,全K较ck减少12.9%~23.4%;2009年收获后,不同时期覆盖3种不同类型地膜处理冬小麦0-60cm土层全N和全P的吸收均为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处理最高,全N较ck减少11.5%~30%,全P较ck减少3%~10.2%,覆膜对0-60cm土层土壤全K含量影响不大。覆盖可提高冬小麦对0-60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的吸收。2008年收获后0-60cm各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最低处理均为SM,碱解氮含量较ck减少8.1%~15.5%,速效磷含量较ck减少11.3%~22.9%,而不同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最低处理均为DM,分别较ck减少10.4%~18.7%。2009年收获后,普通地膜覆盖下冬小麦对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吸收量较高,而对于土壤速效磷的利用,生物降解膜覆盖作用更明显。
4. 覆盖不同类型地膜均能有效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全年覆盖的处理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生育期覆盖和休闲期覆盖的处理,其中全年生物降解膜覆盖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生育期覆盖冬小麦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休闲期覆盖(p<0.05);三个不同覆盖时期下液态膜覆盖冬小麦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低于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与ck差异不明显,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覆盖显著高于ck(p<0.05)。
5.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各覆膜处理与对照相比,成穗数与穗粒数差异显著,其中全年覆盖普通地膜处理显著高于其他覆膜处理和对照,而覆盖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
6. 连续2年覆盖不同类型地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覆盖下各处理增产幅度最大,以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液态膜和对照(p<0.05),09年收获后分别较ck增产35.99%和30.46%。生育期覆盖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的增产效果无显著差异,连续2年增产幅度分别为6.45%和7.52%、28.95%和22.44%;休闲期覆盖生物降解膜与普通地膜分别较ck增产25.04%和20.54%;覆盖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增产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在底墒较低、降雨分布不均年份(08-09年),覆盖生物降解膜增产效果更明显,液体地膜的增产效果相对较小。
7. 各覆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CK,在底墒较低、降雨分布不均年份(08-09年)覆盖生物降解膜的处理优势更加明显,不同时期3种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处理相比,生育期覆盖下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生育期覆盖生物降解膜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到34.32%。
8. 覆盖不同类型地膜处理的冬小麦蓄水保墒效应、养分含量变化、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比分析表明,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覆盖连续2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普通地膜覆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大,生物降解膜覆盖下的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最高,表明生物降解膜可以替代普通地膜在生产上应用,且能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但生物降解地膜生产成本高于普通地膜1/3以上,使其大面积推广受到影响。进一步降低生物降解膜的生产成本将是解决普通地膜覆盖的有效技术途径。液体地膜喷施于土壤表面,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受损,是其生理生态效应降低的主要原因。
答辩论文题目:有机培肥对宁南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及
作物产量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高飞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专 业:植物资源学
指 导 教 师:贾志宽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改河 教授 (生态学)
委员:李 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同延安 教授 (土壤学)
张富仓 教授 (农业水土工程与旱区节水农业)
张保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答辩秘书:闵安成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10年5月30日
答辩地点:科研楼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为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在宁南旱区通过设置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和不同秸秆还田量,连续三年定位研究了有机培肥对旱作农田对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酶、土壤物理性状、作物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 经过三年的有机肥处理后,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施肥处理较对照存在显著差异,随肥力水平由高到低,增加量分别为24.75mm、15.77 mm和13.68mm,小麦灌浆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中最高施肥量处理增幅达17%。不同秸秆还田量下, 播前各处理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较CK有显著提高,还田量由高到低,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呈现增高的趋势,分别增加30.17mm、31.13 mm、32.83 mm。
2.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较对照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7.8%、全N增加7.3%,其他全效养分含量和对照相比差异较小。速效养分中,速效P及速效K的含量变化较为灵敏,分别较对照平均增加40.4%和15.3%;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及速效K含量显著增加,其养分情况与有机肥基本一致;土壤全量养分在土壤较浅层的变化较明显,随土层加深土壤养分变化趋于稳定。
3. 有机肥各处理下的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在0~20cm土层变化较大,各处理间酶活性差异明显,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在三年内活性变化幅度不一致。长期施肥能明显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其中高有机肥施入量对于增加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尤为显著,各处理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顺序基本为:高有机肥 >中有机肥 >低有机肥 >不施肥。施肥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不明显,并且不同施入量有机肥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大。
4. 三年的研究表明,有机肥处理和对照相较土壤容重有所降低,降低0.89%,土壤空隙度增大不明显;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容重降低更加明显,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降幅在0.7%~6.6%之间,土壤空隙度增大不显著。2009年0~40cm土层各个施肥处理较对照处理,容重平均分别降低8.4%、7.7%、5.9%。三年的有机培肥处理,使土壤容重较试验开始时有所减小,但处理间的差异性不明显, 2009年土壤容重在0~20?土层各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20~40?土层M处理较CK显著降低。
5.有机肥使土壤中大团聚体数量增加,有机肥处理较对照处理>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处理之间在0~20cm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几个土层中,相同较小粒径团聚体含量在不同施肥处理间相差不大。施肥处理在0~10cm土层、30~40 cm土层>5 mm、2~5mm 及>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有显著提高,0.25~0.5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在各个土层中不同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5mm土壤团聚体与>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方面。
6.有机肥处理与秸秆还田处理对作物干物质积累有显著影响,可提高作物的干物质积累量;高秸秆还田量处理、高肥处理和对照间有明显差异。
7. 连续三年有机培肥结果表明,有机肥可以提高不同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且效果显著。
答辩论文题目:渭北旱塬秸秆覆盖对土壤性状及
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刘婷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专 业:植物资源学
指 导 教 师:贾志宽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改河 教授 (生态学)
委员:李 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同延安 教授 (土壤学)
张富仓 教授 (农业水土工程与旱区节水农业)
张保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答辩秘书:闵安成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10年5月30日
答辩地点:科研楼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试验在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永利官网旱作试验站进行,该研究通过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和不覆盖)和覆盖量(9 000、6 000和3 000 kg/hm2)结合创新,定位研究秸秆覆盖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士壤酶活性、土壤物理性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扩蓄增容及提高旱地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连续2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随覆盖量增加而增加。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2)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有降低作用。(3)秸秆覆盖可增强土壤呼吸,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大粒径团聚体数量,减少小粒径团聚体(4)0~40 cm土层收获后,不同覆盖量处理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含量较CK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中、低覆盖量(6 000和3 000 kg/hm2)下,全氮、碱解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较CK增加,而高覆盖量处理(9 000 kg/hm2)较CK降低。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2年趋势基本一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酶活性降低;而同一土层不同覆盖量处理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总体高于CK。(5)不论哪种覆盖方式或覆盖量,秸秆覆盖均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就覆盖方式而言,相同覆盖量情况下全程覆盖方式与生育期覆盖方式水分利用效率差异较小;就覆盖量而言,全程覆盖和生育期覆盖方式均以3 000 kg/hm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分别较CK增加31.5%和12.8%。
答辩论文题目:渭北旱塬微集水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刘艳红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专 业:植物资源学
指 导 教 师:贾志宽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改河 教授 (生态学)
委员:李 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同延安 教授 (土壤学)
张富仓 教授 (农业水土工程与旱区节水农业)
张保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答辩秘书:闵安成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10年5月30日
答辩地点:科研楼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本研究在渭北旱塬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模式下,通过设置不同的垄沟覆盖方式,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完善半湿润区微集水种植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小麦生育期内微集水种植模式下不同处理2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表明,微集水技术在拔节期前可以明显改善0-40cm土层内的水分状况,在小麦生长后期可使作物更有效地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对微集水种植模式下各处理生育进程、株高、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微集水种植模式下各处理能比对照提早成熟4-5天,其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等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直高于对照,微集水技术的增产效果显著,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微集水种植技术对0-60cm土层土壤养分状况有一定影响,可使土壤酶活性增加。
研究取得的结果:
1. 各微集水种植处理对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具有明显的作用,微集水种植技术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在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均高于对照,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保水效果来看,垄覆地膜沟覆不同材料处理的含水量高于垄覆液膜沟覆不同材料处理的含水量,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二元覆盖模式的集雨增墒效果优于其它处理。
2. 微集水种植技术加快了小麦生育进程,使得各处理的出苗期提早,出苗后的生长发育进程均快于对照,同时该技术处理的小麦在不同时期作物株高和地上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增加明显,微集水种植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各处理两年平均产量较对照增产的幅度为24.73-39.80%。
3. 微集水处理下0-60cm土层有机质、全钾、全磷、全氮、速效钾平均含量均高于对照,速效磷、碱解氮平均含量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处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在0-20cm均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2008-2009年度,0-20cm土层,垄覆地膜沟覆不同材料处理下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磷酸酶活性低于垄覆液膜,其它酶的活性高于垄覆液膜,垄覆液膜沟覆不同材料处理下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高于对照,脲酶活性低于对照。
答辩论文题目:旱作区有机培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
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马晓丽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专 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指 导 教 师:贾志宽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改河 教授 (生态学)
委员:李 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同延安 教授 (土壤学)
张富仓 教授 (农业水土工程与旱区节水农业)
张保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答辩秘书:闵安成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10年5月30日
答辩地点:科研楼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本研究在渭北旱塬通过设置不同厩肥和秸秆还田梯度,以该区种植冬小麦为指示作物,连续2年定位研究了有机培肥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 施用有机肥料对涵养土壤水分有良好的作用。
2. 有机培肥对0~60cm土层土壤容重的减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土壤容重随秸秆还田量和厩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但各培肥处理之间、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年际间差异相对较小。
3. 旱地有机培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均表现出随秸秆和厩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增加效果,秸秆还田较施用厩肥作用更加显著。有机培肥对土壤全氮、全磷含量的影响并不大,其含量并没有显著提高。
4.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从年际变化看,秸秆还田、施有机肥及单施化肥均降低了土壤脲酶含量。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着秸秆还田及厩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并且,与施用厩肥相比,秸秆还田能更好的增强土壤中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施用有机肥不能增强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
5. 连续施用有机肥能够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增加作物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冬小麦叶片的光合速率,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答辩论文题目:多叶型紫花苜蓿生产性能与光合特性及品质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王雯?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专 业:植物资源学
指 导 教 师:韩清芳 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改河 教授 (生态学)
委员:李 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同延安 教授 (土壤学)
张富仓 教授 (农业水土工程与旱区节水农业)
张保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答辩秘书:闵安成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10年5月30日
答辩地点:科研楼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主要豆科牧草,选择产草量高和蛋白质含量高,适应性强的品种,对促进牧草优质生产和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08~2009年通过对选育的3个多叶型紫花苜蓿品系与3个三叶型紫花苜蓿品种的生长性状、光合气体交换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营养性性状的测定分析,综合评价多叶型苜蓿的生产性能、光合生理和品质,为多叶型苜蓿品种的定向选育、苜蓿的品种改良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多叶型苜蓿品系第一茬各生育期中,平均复叶小叶数和多叶率随着植株的生长均逐步递减;3个多叶品系中四叶的发生率最大,而五叶、六叶、七叶以及七叶以上在逐步递减。
2. 不同茬次苜蓿各品种(系)均表现为第一茬产量最高。两类叶型间产量除第一茬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茬及年总干草产量均为多叶型苜蓿显著高于三叶型苜蓿。
3. 影响不同叶型苜蓿产量的生长性状并不完全相同,不同指标对同一叶型苜蓿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相同指标对不同叶型苜蓿产量的影响也不相同。影响两类叶型苜蓿产量的相同指标中,多叶型苜蓿虽然枝条密度比三叶型低,但比叶重的增高、茎叶比和鲜干比的降低仍促使其产量的提高。通过合理的密植、促进分枝,可进一步提高该多叶型苜蓿的干草产量。
4. 两类不同叶型紫花苜蓿的光合日变化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即多叶型紫花苜蓿呈双峰型曲线,而三叶型紫花苜蓿呈单峰型曲线。多叶型苜蓿的光合日变化单峰型曲线多为非气孔因素影响,三叶型苜蓿中出现双峰性曲线多为气孔因素影响。两类叶型紫花苜蓿2年各茬初花期Pn、Tr、LUE和WUE日均值等光合指标存在差异,第一茬初花期两年均为3个多叶型苜蓿属于高Pn、高LUE、高Tr、低WUE。从两年平均值可以看出两类叶型苜蓿的Pn在不同茬次间均表现为第一茬>第三茬>第二茬。
5. 多叶型紫花苜蓿叶片在第一、二茬初花期Fv/Fo和Fv/Fm值较三叶型苜蓿大,光能转化效率较高。多叶型苜蓿各茬初花期的Eyield值均显著高于三叶型苜蓿(除08年第三茬初花期),说明多叶型苜蓿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为光合碳同化提供更充足的能量。
6. 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表现为3个多叶型紫花苜蓿极显著高于3个三叶型紫花苜蓿品种(除09年分枝期叶绿素a),但多叶型的叶绿素a/b仅在08年第一茬分枝期及09年第一茬显著高于三叶型苜蓿。
7. 从两类叶型苜蓿年总干草产量的茬次构成比例及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多叶型苜蓿第一茬CP产量极显著高于三叶型苜蓿,决定了多叶型苜蓿营养品质优于三叶型苜蓿。
答辩论文题目:宁南旱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和
作物生长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严 波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专 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指 导 教 师:贾志宽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改河 教授 (生态学)
委员:李 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同延安 教授 (土壤学)
张富仓 教授 (农业水土工程与旱区节水农业)
张保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答辩秘书:闵安成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10年5月30日
答辩地点:科研楼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本研究于2007-2009年在宁夏固原永利官网实验站开展了不同轮耕措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分析了不同轮耕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对不同耕作模式下保护性耕作效果进行评判、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2年研究表明,轮耕措施能够降低土壤容重。秋季隔年轮耕试验中0-20cm土层容重降低最明显,S07→S08、N07→N08、S07→N08和N07→S08分别较对照(CT1)低3.1%、0.8%、2.3%和1.6% (P>0.05),20-40cm及40-60cm土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容重较对照(CT1)平均降低1.2%和1.3%;夏季隔年轮耕试验容重也是0-20cm土层容重降低最明显,S07→N08和N07→S08分别较对照(CT2)低3.1%和1.5%(P>0.05),20-40cm及40-60cm土层和对照(CT2)间无明显差异。
2、 经过2年的秋季隔年轮耕处理后,09年谷子播种前0-80cm土层土壤总贮水量较对照差异显著,S07→S08、N07→N08 和N07→S08处理分别较对照(CT1)增加了51.41mm、20.03mm和44mm(P<0.05),S07→N08与CT1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夏季季隔年轮耕试验中,08年小麦播种前0-200cm土层土壤总贮水量N07→S08和S07→N08处理分别较对照(CT2)高16.38mm和24.61mm(P<0.05)。
3、 经过2年的秋季隔年轮耕试验,S07→S08处理0-40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较对照(CT1)高5.4%和9.6% (P<0.05),N07→N08和N07→S08处理显著提高0-20cm土层速钾含量,分别比较对照(CT1)高14.9%和23.3% (P<0.05);其他养分含量和对照相比差异较小。2年的夏季隔年轮耕试验后,N07→S08处理 0-40cm土层有机质和全钾较对照(CT2)分别高5.2%和9.6%(P<0.05),N07→S08和S07→N08处理0-40cm土层全氮含量都较对照(CT2)高7.58% (P<0.05),其他养分含量和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
4、 2年轮耕试验表明,轮耕措施对作物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有影响。秋季隔年轮耕试验中,09年谷子成熟期S07→S08和S07→N08处理株高显著高于对照(CT1)6.5cm和3.1cm,N07→N08和N07→S08处理与对照(CT1)间差异较小;S07→S08和S07→N08处理谷子干物质量在成熟期与对照(CT1)间差异不显著,N07→N08和N07→S08处理显著低于对照(CT1)17.8%和29.6%。夏季隔年轮耕试验中,09年小麦成熟期,S07→N08处理冬小麦株高较对照(CT2)高4.6cm (P<0.05),N07→S08与对照(CT2)间差异较小;S07→N08处理小麦成熟期干物质量最高,各处理与对照(CT2)间差异不显著。
5、 经过2年的秋季隔年轮耕试验,09年谷子收获时,S07→S08处理谷子的小穗数显著高于对照(CT1)13.2%,其他处理与对照(CT1)间差异不明显;S07→S08和S07→N08处理谷子穗重显著高于对照(CT1),N07→N08和N07→S08处理显著低于对照(CT1),谷子千粒重上各处理与对照(CT1)间差异很小。夏季隔年轮耕试验中,09年小麦收获时,各处理在小麦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上与对照(CT2)间差异都不明显。
6、 2年研究表明,轮耕措施能够增加大团聚体数量。秋季隔年轮耕试验中,09年收获期各轮耕处理>R0.25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在0~10cm和10~20cm土层间与对照(CT1)间差异显著,平均较对照高20.0%和9.9%,20~30cm和30~40cm土层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同时各轮耕处理较对照(CT1)显著增加了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R0.25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较对照高31.9%、14.2%和23.1%。夏季隔年轮耕试验中,09年收获期各轮耕处理>R0.25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在0~40cm土层间与对照(CT2)间差异显著,平均较对照高14.7%;同时各轮耕处理较对照(CT2)显著增加了10~20cm和20~30cm土层>R0.25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较对照高51.9%和34.3%,0~10cm和30~40cm土层差异不显著。
7、 2年研究表明,轮耕措施能够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秋季隔年轮耕试验中,S07→S08和S07→N08处理谷子产量分别较对照(CT1)高3.5%和6.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CT1)高11.0%和12.2%(P<0.05),N07→N08和N07→S08处理谷子产量较对照(CT1)低20.6%和22.5%(P<0.05),水分利用效率N07→N08与对照(CT1)间差异不显著,N07→S08处理较对照(CT1)低6.4%(P<0.05)。夏季隔年轮耕试验中,S07→N08和N07→S08处理小麦产量较对照(CT2)分别高5.4%和2.6%,水分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CT2)分别高8.9%和17.0%(P<0.05)。
答辩论文题目:四种微肥喷施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与
元素吸收及有机物转运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宗毓铮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专 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指 导 教 师:韩清芳 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改河 教授 (生态学)
委员:李 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同延安 教授 (土壤学)
张富仓 教授 (农业水土工程与旱区节水农业)
张保军 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答辩秘书:闵安成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10年5月30日
答辩地点:科研楼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多为石灰性土壤,有效硼、铁、钼、锌含量低,仅靠土壤供给难以满足苜蓿正常生长需要,限制了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鉴于微量元素的营养功能和增产作用,本研究选用加拿大引进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于2004年播种, 系统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和不同次数的硼、铁、锌、钼四种微肥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微量元素含量、茎叶可溶性糖运转和干草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微肥对苜蓿的光合生理作用,探讨苜蓿对不同微肥的吸收规律和喷施微肥技术。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前期试验设5个喷施浓度,每个浓度设喷施1、2、3次3个喷施组,从返青期开始, 连续在分枝初期和分枝末期累计喷施1次、2次或3次。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喷施硼肥各处理均不同程度影响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和可溶性糖源库间的运转。0.2%(W/W)的硼砂于返青期和分枝期各喷施一次对增大苜蓿叶面积效果最佳, 较对照增加37%,叶含量提高18.97%,并可有效降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50%)。0.3%(W/W)的硼砂于返青期和分枝期各喷施一次苜蓿干草产量最高,较对照提高45.42%;返青期、分枝期和现蕾期各喷施一次, 提高叶片中硼含量、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含量(Chl)作用最显著, 较对照提高幅度分别为75%、39%、30%和70%。一次或多次喷施0.5%(W/W)的硼砂会导致硼中毒现象, 抑制光合作用, 植株生长受阻。
2. 铁肥各喷施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影响叶片内活性铁含量、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和光合速率。喷施适宜浓度铁肥可增加光系统II (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0),提高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PSII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量(EYield),降低非辐射能量耗散(NPQ),进而影响光合速率和产草量,对可溶性糖转运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0.4%(W/W)的硫酸亚铁于返青期和分枝前期各喷施一次可扩大叶面积19.73%;0.6%(W/W)的硫酸亚铁于返青期和分枝前期各喷施一次,可使苜蓿叶绿素含量增加25.79%,于返青期、分枝前期和分之后期各喷施一次,干草产量提高22.18%;0.8%(W/W) 的硫酸亚铁仅于返青期喷施一次可扩大叶含量12.8%,于返青期和分枝前期各喷施一次可增强光合速率41.71%,于返青期、分枝前期和分之后期各喷施一次,可使叶片有效铁含量提高117.3%;表明喷施一定量铁肥可以改善苜蓿的光合能力和生长特性。
3. 锌肥各喷施处理均对紫花苜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可溶性糖源库间的转运和干草产量有影响,对叶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0.1%(W/W)的硫酸锌仅在返青期喷施一次苜蓿干草产量提高最大,提高幅度达42.07%,在返青期和分枝初期各喷施一次苜蓿叶含量提高最高(6.57%);0.15%(W/W)的硫酸锌仅在返青期喷施一次苜蓿叶面积增加最大,增幅达17.2%、叶可溶性糖含量下降31.67%,同时茎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高,在返青期、分枝初期和分枝末期各喷施一次,叶片光合速率提高最显著,提高幅度达28.3%,叶片锌含量增加最大(184.48%);0.2%(W/W)的硫酸锌在返青期和分枝初期各喷施一次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最大,增幅13.3%。
4. 喷施钼酸铵各处理对紫花苜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可溶性糖库间的转运和干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与对照相比,0.06%(W/W)钼酸铵在返青期、分枝初期和分枝末期各喷施一次苜蓿叶面积增加最大,增幅达23.98%,在返青期和分枝初期各喷施一次,光合速率提高最显著,提高幅度达44.2%,仅在返青期喷施一次叶含量增加最大,增加幅度达26.66%;0.08%(W/W)钼酸铵在返青期和分枝初期各喷施一次叶绿素含量增加最大(19.9%),叶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幅度最大,达16.50%,干草产量提高56.59%,仅在返青期喷施一次茎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增加62.71%。
5. 由于四种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不同的光合、呼吸等生理生化过程,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所差异并且元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其中,施硼对提高苜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效果最佳;施钼提高干草产量和叶含量最显著。喷施适量硼肥抑制苜蓿对锌吸收,促进对钼和铁的吸收;适量铁肥促进苜蓿吸收锌和硼,但高铁对吸收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硼抑制;适量锌肥抑制苜蓿吸收硼,促进铁的吸收,但高锌对吸收铁作用不明显;喷施适量钼肥能促进苜蓿对硼、锌和铁的吸收,高钼条件不利于对铁的吸收。
版权所有 永利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