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利用HMW-GS苗期分子检测和矮败小麦改良轮回选择群体品质性状研究
研究生姓名:陈令恩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闵东红 副研究员 硕导 作物遗传育种
主席: 陈耀锋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 李建明 (教授 博导 蔬菜遗传育种)
胡银岗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陈新宏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马翎健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时间: 2010.5.27 晚上7:00
答辩地点:永利集团会议室
摘要:
利用PCR分子检测技术对矮败小麦原始轮回选择群体进行HMW-GS检测,通过含有HMW-GS新类型且抗病高产优良亲本基因的导入,拓建矮败小麦优质高产轮回选择群体,创制与分子检测相结合的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体系,为快速高效选育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在温室加代与大田种植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分析、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杂交、回交法将国内外小麦品种优质亚基5+10、14+15导入、并聚合于矮败小麦,以改善其品质性状。在杂交和回交后代中,利用特异性PCR引物,对后代个体的目标基因进行检测,筛选携带优质亚基的后代植株,拓建矮败小麦优质强筋轮回选择群体。获得以下实验结果:
1.通过优质亚基聚合于矮败小麦,创造出携带5+10、14+15亚基的矮败小麦优质亚基组合的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对290株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矮杆不育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有58株同时携带5+10、14+15优质亚基,占21%。
2.摸索出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PCR实用化分子检测技术体系。
论文题目:北方冬麦区抗旱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
研究生姓名:魏添梅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闵东红 副研究员 硕导 作物遗传育种
主席: 陈耀锋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 李建明 (教授 博导 蔬菜遗传育种)
胡银岗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陈新宏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马翎健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时间: 2010.5.27 晚上7:00
答辩地点:永利集团会议室
摘要:
干旱是影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产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小麦对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耐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可能,开展小麦抗旱相关复杂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和遗传剖析,增强对这些性状遗传基础的认识,对于提高抗旱育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研究北方冬麦区小麦抗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数量性状相关标记的等位变异,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117个均匀分布于小麦各条染色体的SSR标记,对北方冬麦区136份小麦抗旱品种进行分析。考察田间小麦重要形态性状(分蘖数、株高)、生理性状(冠层温度)、生育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和产量相关性状(穗长、穗数、千粒重、小穗数以及穗粒数)进行性状/标记的关联分析,发掘与性状显著关联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
本研究利用关联分析,不仅发现了与小麦株高、分蘖数、抽穗期、开花期、穗长、单株穗数、总小穗数、总穗数、千粒重、冠层温度以及幼苗生物产量极显著相关的标记,而且再此基础上发掘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这对育种家选配亲本和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答辩论文题目:YM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M3314A的
温敏特性和细胞学研究
研究生姓名:罗钊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宋喜悦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陈耀锋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 陈新宏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胡银岗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李建明教授 博导 蔬菜遗传育种
闵东红副研究员 硕导 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时间: 2010年5月27日19:00
答辩地点: 永利集团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具有一系两用,恢复源广,较易选配出优良的杂交组合等优点,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了明确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KTM3314A育性变化特性、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为更有效地利用温敏雄性不育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1) 以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和YM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M3314A为试验材料,进行分期播种(秋播、春播)和剪?再生试验,以K3314A为对照,观察两种类型雄性不育系孕穗、抽穗和扬花等主要生育期的发生时间,比较各播期及剪?期的自交结实率,并与同期的温度、湿度等气象数据对照,以确定KTM3314A的温度敏感期、临界温度及与育性相关的其它生态因素。(2) 选取KTM3314A和K3314A各播期不同发育期的幼穗,用醋酸洋红压片和石蜡切片法,确定花药发育的准确时期,观察花药及花粉特征。
论文题目: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和ATP酶活性研究
研究生姓名:王爱方
专业名称: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马翎健 教授
主席:陈耀锋 (教授,博导,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胡银岗(教授,博导,作物遗传育种)
李建明(教授,博导,蔬菜遗传育种)
陈新宏(教授,博导,作物遗传育种)
闵东红(副教授,硕导,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时间:2010.5.27 晚7:00
答辩地点:永利集团会议室
为研究几类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过程中酶活性、差异蛋白、超微结构及RNA变化与育性发育的关系,本研究对几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ATP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差异蛋白进行了电泳分析,同时还利用透射电镜对其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本研究还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取样,对其主要发育时期小穗提取RNA,并进行了反转录,为以后的RNA定量做了准备工作。研究结果如下:
对质膜ATP酶的研究表明,在单核期,非1B/1R不育系732A和YS型不育系3017A 表现出较高的质膜ATP酶活性,而732A的保持系732B和常用的恢复材料160的同期质膜ATP酶活性则比较低。到了二核期,3017A表现出比单核期更高的酶活性,而其他材料不育系和保持系、恢复系质膜ATP酶活性相近且水平较低。液泡膜ATP酶活性研究表明,在单核期,各类型不育系液泡膜ATP酶活性均高于保持系和恢复系,到二核期,3017A仍保持较高的ATP酶活性,而别的不育系则降低至保持系和恢复系水平。表明,不育系ATP酶活性高于保持系和恢复系,单核期为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期,且3017A育性转化期持续时间较长,为单核期到二核期。
对育性敏感期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进行的非变性电泳,未发现旗叶中蛋白与育性有关。育性敏感期小穗中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发现,1B/1R不育系3314A和非1B/1R不育系单核期表达的差异蛋白条带较多。这些特异蛋白条带可能是雄性不育相关的。所有材料在二核期均比单核期多了一条特异带,该条带可能与小穗发育有关,但可能与育性无关。该研究也表明,雄性败育的关键时期是单核期,且可能为不育系的败育可能是蛋白的表达造成的。
通过电子显微镜对3314A及其保持系3314B、732A及其保持系732B、3017A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的花粉结构进行观察发现,1B/1R类型不育系3314A单核期细胞质比较稀,该不育系在二核期没有产生大量的前乌氏体,而保持系中有大量的前乌氏体。三核期,该不育系绒毡层消失,花粉皱缩,而保持系中绒毡层未完全消失,且绒毡层中出现不少的淀粉粒,花粉粒圆球状。非1B/1R不育系732A在单核期细胞核被挤到一侧,营养物质分布不均,未发现绒毡层,而其保持系花粉的细胞核被绒毡层所包围。到三核期,732A出现大量大的淀粉粒,绒毡层消解,花粉细胞皱缩。而同时期其保持系花药细胞中,绒毡层出现许多小颗粒淀粉粒,绒毡层未完全消解,仍然代谢丰富,花粉粒圆球状。温敏不育系3017A单核期即有绒毡层,但不发达。细胞质较稠。三核期绒毡层丰富,花粉粒为圆球状。
论文题目: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抗旱性初步研究和细胞学鉴定
研究生姓名:杜雅楠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陈新宏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主席: 陈耀锋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 李建明 (教授 博导 蔬菜遗传育种)
胡银岗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马翎健 (教授 博导 作物遗传育种)
闵东红(副教授 硕导 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时间: 2010.5.27 晚 上7:00
答辩地点:永利集团会议室
摘要:
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是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的多年生植物,具有抗旱、早熟、抗寒、高抗小麦条锈病和全蚀病、中抗赤霉病、耐瘠薄等特点,是小麦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萌发期PEG胁迫实验和苗期盆栽控水实验,结合平均隶属函数值法分析,对20个来源于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的杂交衍生后代材料进行萌发期和幼苗期的抗旱性研究,以确定其抗旱性强弱,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抗旱性最强的材料进行了外源物质检测,为华山新麦草优良基因更好的应用于小麦改良打好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小麦-华山新麦草萌发期抗旱性的鉴定 对萌发期胚芽长、胚根长、发芽势、发芽率、胚根比胚芽、胚芽鞘等六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结果做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最后采用平均隶属函数值法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的杂交衍生后代B8、B12、B4、B19抗旱性较强, B14、B10 、B28、B1、B9、A30、B20、B32、B23、B6、B26、B21、B2、B16、B18、A31抗旱性中等,其中B14、B10抗旱性中等偏上;且除材料B18与A31之外,其余各供试材料的萌发期抗旱性均强于其亲本普通小麦(PT)。
2.小麦-华山新麦草苗期抗旱性的鉴定 通过对CAT、POD、MDA、SOD、PRO、可溶性蛋白等六项指标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合平均隶属函数值法分析,结果表明: A31、B19、A30 、B4、B9、B16抗旱性较强,B32、B10抗旱性中等偏上,其余材料不抗旱。
3.小麦-华山新麦草综合抗旱性的鉴定 根据萌发期和幼苗期的结果,通过平均隶属函数值法分析,得到小麦-华山新麦草的20个衍生后代从萌发到幼苗生长发育的整个时期的抗旱性排序:B19、B4、A30抗旱性较强,其次为B9、A31、B10,再次为B32、B16、B8、B26、B1、B20,最后为B23、B21、B28、B14、B18、B12、B6、B2。
4.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材料B19的外源物质检测 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小麦-华山新麦草杂交后代材料中抗旱性最强的材料B19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B19含有2个华山新麦草外源信号,并结合细胞学鉴定,初步判断这个材料为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版权所有 永利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