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论文题目:小麦春化及光周期相关基因SNP等位变异的Ecotilling分析
研究生姓名:陈亮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银岗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教授
委员:刘曙东教授、宋卫宁教授、陈宏教授、闵东红副教授
秘书:张宏讲师
答辩时间: 2010年5月25日14:30
答辩地点: 科研楼2213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春化作用特性、光周期反应特性是小麦的重要性状,直接影响着小麦品种的利用、种植区划及栽培技术,研究小麦的春化特性、光周期特性对引种、育种和栽培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优化了传统的依赖于荧光检测的Ecotilling技术,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Ecotilling片段,初步建立了琼脂糖凝胶Ecotilling技术。利用Ecotilling技术在春化基因VRN-A1中发现了三个和小麦冬春性相关的SNP;在光周期基因Ppd-D1中共发现了三个SNP位点,但他们和小麦光周期表型没有显著的关系。
通过对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的Ecotilling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小麦抽穗开花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各基因存在的等位变异,为通过分子育种方法来改良小麦生育期性状提供参考。
答辩论文题目:中加燕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及燕麦重要农艺性状基因位点的关联分析
研究生姓名:沈国伟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银岗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 教授
委员:刘曙东教授、宋卫宁教授、陈宏教授、闵东红副教授
秘书:张宏讲师
答辩时间: 2010年5月25日14:30
答辩地点: 科研楼2213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燕麦是一种粮、经、饲、医药作物,具有抗旱、耐盐、耐瘠薄等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转变,燕麦的特殊优势日渐上升,将成为人们膳食结构和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物。本研究以加拿大引进的29份燕麦种质和中国燕麦主产区的35份主栽品种及新品系为材料,采用内含子切接点引物和长随机引物的PC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促进这些燕麦种质的合理利用。对燕麦进行性状与表型结合分析以期找到控制目标性状的基因。利用ISJ进行分子标记,在分析连锁不平衡成对位点、个体间亲缘关系、群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性状与标记的关联分析。以期找到与目标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为下一步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该论文利用ISJ标记技术研究了中加燕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获得结果:探明了中加燕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农艺性状间的差异和相关性分析表明2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大,揭示了不同性状间的相关程度;64份燕麦种质的群体遗传结构包括3个亚群,有100个标记位点与性状关联,一些标记同时与2个或多个性状关联。
答辩论文题目:小麦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与抗逆功能分析
研究生姓名:郑甲成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银岗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教授
委员:刘曙东教授、宋卫宁教授、陈宏教授、闵东红副教授
秘书:张宏讲师
答辩时间: 2010年5月25日14:30
答辩地点: 科研楼2213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旱、盐碱、高温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上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近些年,通过抗逆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信号转导及功能分析等研究,为作物抗逆育种提供了具有极大应用潜力的途径。转录因子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调节基因,具有复杂的调控网络,在时间和空间上调控下游抗逆基因的转录表达。DREB转录因子属于AP2/EREBP转录因子家族,具有典型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可以特异地和DRE顺式作用元件结合,激活下游多个抗逆基因的表达,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本研究以几个小麦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为对象,对其互作蛋白进行筛选,并通过对其转基因拟南芥和小麦的转化体筛选,观察在不同逆境下的表现。结果表明:小麦DREB类基因在各种胁迫下受诱导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有差异,但都有一定响应,说明DREB类基因参与了植物逆境下的信号转导,可以调控胁迫相关基因表达;转DREB类基因拟南芥和小麦的鉴定实验表明,DREB类基因的过表达可提高拟南芥的抗性,改良小麦整体农艺性状,增加产量,这些对于促进小麦抗逆性的分子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答辩论文题目:中国小麦育成及地方品种春化基因的分子检 测及其农艺与根系性状分析
研究生姓名:姜莹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银岗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教授
委员:刘曙东教授、宋卫宁教授、陈宏教授、闵东红副教授
秘书:张宏讲师
答辩时间: 2010年5月25日14:30
答辩地点: 科研楼2213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稳定高产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小麦品种的春化特性极其农艺与根系性状是品种适应性的重要特征。了解不同区域小麦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的这些特性对杂交育种工作中合理地选择亲本,培育出适应性广、高产、多抗小麦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小麦春化基因的检测及其与春冬性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利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农艺与根系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子检测与田间观察冬前小麦生长情况相结合更能真实反映品种的冬春性;品种农艺性状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分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育成品种的根系明显比地方品种的根系发达,小麦根系性状之间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选取容易测量的根系性状进行测量,作为间接指标反映品种小麦根系发达程度。
答辩论文题目: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TM3314育性控制的遗传分析及其不育基因位点的QTL定位
研究生姓名:周菊红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银岗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教授
委员:刘曙东教授、宋卫宁教授、陈宏教授、闵东红副教授
秘书:张宏讲师
答辩时间: 2010年5月25日14:30
答辩地点: 科研楼2213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研究表明,小麦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杂交小麦的研究与利用是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一个主要途径。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开辟了二系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的新途径,其利用及遗传机理的研究也步受到关注,但由于其育性受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子的共同制约,表现出复杂的遗传机制,虽然许多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很不明确结果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加强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遗传及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对其选育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实验以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TM3314与恢复系中国春连续两年配制的杂交组合,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4世代联合分析法对其育性遗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并应用SSR标记技术对F2代分离群体200个单株,采用QTL作图法对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基因进行了初步的定位研究,在1Bs染色体上检测到不育基因的一个主效和微效QTL位点,且将其定位于5cM之内。
版权所有 永利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